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14-03-17
撰文/苗征 唐云江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它引发的问题也比较多,开始我还没想到效果有那么明显。国外媒体,包括欧洲媒体,在近几年是报道最多的一次。国外很多报纸都登了头版。国内媒体也有很多报道。" 顾氏小盗龙的主要发现者徐星博士以接受采访时对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现这样评价。这次发现的顾氏小盗龙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又发现了一个长着羽毛的恐龙并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更主要的是它栖息在树上。 鸟类的起源,是科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化石证据,自从1861年始祖鸟在德国被发现以来,古生物学家关于鸟类起源和进化的争论持续了100多年。鸟类究竟起源于恐龙还是与恐龙共同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带羽毛恐龙的发现,这个问题在古生物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而另一个争论的问题接着就凸显出来了。 长期以来,鸟类飞行起源一直存在两大假说:树栖起源说和奔跑起源说。如果观察现生脊椎动物,我们会发现具有飞行或者滑翔能力的动物大多生活在树上,包括蝙蝠在内的脊椎动物都是在树栖生活过程中学会飞行的。由此推论,鸟类的飞行也应该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鸟类飞行树栖起源说。这一假说认为鸟类的祖先借助重力进行滑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主动飞行能力。树栖起源说在直觉上容易令人接受:鸟类祖先的有关飞行结构肯定还不完善,因此借助重力开始飞行的历程相对容易。美国著名鸟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鲍克博士就是树栖起源说的坚定支持者和鼓吹者。在他建立的模型中,鸟类的飞行必须经过树栖这一适应性阶段,经历滑翔这一过程才可能产生。 地栖奔跑起源说则认为,鸟类祖先生活在地面上,它们经过一个高速奔跑的阶段学会了飞翔。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长期以来,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的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的:两足行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在奔跑当中,前肢得以解放出来,演化出拍打能力,起到加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前肢逐渐加长,变成了鸟类的翅膀,飞行也在奔跑中产生了。 就在《自然》杂志发表徐星的文章前一个星期,美国蒙大拿大学生物飞行实验室的肯·戴乐教授在另一本国际权威科学杂志《科学》上撰文指出,他发现山鹑的幼鸟在爬坡时拍打翅膀,帮助它们向上爬(见本刊2003年第2期第16页)。基于这一发现,他推测鸟类的祖先在奔跑的同时拍打翅膀,从而学会了飞翔。这为地栖奔跑起源说提供了依据。 "我们研究树栖恐龙已经有好几年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赵氏小盗龙,当时只是从骨骼学上推测它可能生活在树上。那篇文章发表后反响不是很大,因为大家认为,你是找到一些和鸟相类似的树栖特征,但这些特征能否代表它是树栖生活,还有待讨论。因为有些动物虽然有树栖特征,但还是生活在地面上的。那时是从骨骼上推断,但这回是从羽毛的结构来推断的。因为羽毛复原上去以后,让这种动物在地面上奔跑就很难想象了,直观上就很难接受。这就把我们的前期工作延续上了,而且还证实了前期的结论。 "翅膀有特定的概念,不能叫它翅膀就是翅膀,它有科学的含义,我是找到了证据叫它翅膀。之所以叫它翅膀,是因为它有很好的羽毛形态。羽毛的远端比较长,靠近近端就短下去了,与翅膀比较一致的,另外羽毛的叠铺状态与翅膀也是相像的。最重要的是,羽毛的不对称的形态,只有在翅膀上才能发现,尾巴上难以发现。靠近远端的不对称的形态,更明显,更发育,而近端不太明显。这些都是构成翅膀的特点,而这些在顾氏小盗龙身上基本上都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