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产生电能、胃里消化食物……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大多是依靠“离子”进行的。
可以说,没有离子我们便不能生存。我们的大脑利用离子来传递信号。事实上,倘若失去离子,连我们体内的细胞也会因无法保持形状而破裂。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离子,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它们。再看宇宙空间,那里的物质几乎全都是离子。
那么,离子是什么?它们又具有哪些性质?本专辑就来全面介绍这种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唱主角的“离子”。专辑的前半部分介绍什么是离子,后半部分以身边的化学反应为例,说明离子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一些关于离子的前沿研究。
第1部分 什么是离子?
发现离子的故事
大概大家都听说过“离子”这个词,那么,离子究竟是什呢?
“离子”,是英国的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在1834年为一种新发现的物质所取的名字。
故事要追溯到1800年。那一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1745~1827)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提供稳定电流的电源装置,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伏打电池。同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尼科尔森(1753~1815)发现,从这种电池两端分别连接出两根金属导线,将它们的末端浸入水中,结果在每一根金属线的末端都有气体逸出。分析逸出的气体,发现它们就是已知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氢气。也就是说,在水中通过电流,水被分解成了氧和氢。
世界上的许多科学家在知道了水的电解实验之后,立即行动起来让电流通过各种各样的液体,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解实验,这其中就有法拉第的老师汉弗莱·戴维(1778~1829)。戴维认为,只要通过的电流足够大,任何物质都应该可以被分解。他把250个电池串联起来,对各种物质逐个进行电解实验。正是在这些实验中,戴维让电流通过加热溶解在水中的苛性钾(草木灰、氢氧化钾)溶液,发现了元素“钾”。
然而,当时还没有电子的概念,对当时的科学家而言,电还是一种未知的现象。法拉第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实验,逐渐搞清楚了电的各种性质。他对物质被电分解的机制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当有电流通过时,物质受电的影响被分解,分解开来的两种物质各自向着两个电极移动。
法拉第根据希腊语的“趋向”一词,将这种趋向电极移动的物质取名为“离子”(ion)。进一步,他再把“趋向”负极移动的那种物质叫做“阳离子”,把“趋向”正极移动的那种物质叫做“阴离子”。
离子究竟是什么?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