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观测证据表明,在宇宙中,我们已知的物质只占5%,剩下约25%来自暗物质,而约70%来自暗能量。可以说,暗物质和暗能量是21世纪最大的科学谜团。
之所以称为“暗”物质,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而“看”不到它。70多年前,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兹威基(Fritz Zwicky)通过观测星系团最早提出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兹威基研究了距离我们约两亿光年的COMA星系团,他先测量了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的亮度,通过已知亮度和质量的关系,得出了可以看见的星系团质量。接下来,他又测量了各个星系的公转速度以及它们到星系团中心的距离,通过牛顿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星系团的总质量。这就类似于通过人造卫星的高度和公转速度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兹威基通过比较发现,引力质量比可见质量大了100倍。由于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其总的可见质量不足以约束星系成员。星系团的总质量必须是可见质量的100倍以上。也就是说,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兹威基就将这些质量称为暗物质。对其他星系团的观测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尽管兹威基的结果在刚发表时许多人并不相信,但此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实验观测的结果都间接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比如,和兹威基观测星系团同样的原理,通过观测星系中恒星的公转速度,也确认了星系中有大量暗物质存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暗物质总质量是可见物质(包括发光的恒星和不发光的星际气体物质等)的20倍。此外,还有引力透镜、星系碰撞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都间接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
到了今天,众多的观测结果对暗物质的候选对象有了一定的限制,但至于它到底是什么,还是个谜。我们知道它只参与引力作用,不是我们今天已知的任何一种粒子,它不发光,我们看不到它(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的运动速度不能太快(是“冷”的暗物质),甚至它是不是粒子也还没有最终定论。关于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研究者曾对这种物质可能的形态做过很多理论上的猜测。就目前而言,被研究得最多也是最被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所谓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这种粒子的特点是虽然没有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但是参与弱相互作用,同时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大。WIMP之所以成为暗物质的热门候选者主要有3个原因:首先,WIMP具有“冷暗物质”的各种性质,而且基于冷暗物质的宇宙学模型与观测符合得比较好。其次,在粒子物理理论中比较容易构造出符合WIMP特点的粒子。例如,流行的超对称理论就预言可能存在最轻超对称粒子,这种粒子如果不带电就很容易符合WIMP的特性。也就是说,WIMP不是我们单单为解释暗物质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很强的理论背景。目前位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开始运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找这种WIMP。最后,WIMP具有弱相互作用截面,而按照统计物理的粒子退耦理论计算,WIMP的数量也刚好和暗物质密度的观测值在同一个数量级。即WIMP可以很好地放入我们今天的宇宙理论模型里。因此,目前大部分暗物质探测实验是针对WIMP设计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