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主要通过皮肤与性接触传播的感染,大约75%有性经历的女性一生中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自愈,但是极少一部分发展为无药可救的恶性肿瘤,成为全球女性的第二大常见肿瘤。近两年,针对它的疫苗已经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支癌症疫苗,因而备受瞩目。
一个49岁的农村妇女近两年都感到腰酸背疼,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做不动农活,于是在止痛片的帮助下一忍再忍。直到有一天她感到忍无可忍,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已是宫颈癌晚期,化疗失败后无药可救。
一个29岁的城市妇女参加健康体检,宫颈细胞学检查中发现感染了一种病毒,但是医生说不用做任何治疗。一年后她再去复查,病毒已彻底从体内清除。
一个19岁的女孩在不安中渡过了她的初夜,除了知道避孕套可以保护自己之外,对其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这位49岁的女性已经来日无多,只需回家静养,吃好喝好,依靠体内并不完备的免疫系统和肿瘤做最后的抗争。这种足以致命的疾病,是由一种叫做人类乳头状瘤的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这种病毒也感染了这位29岁的女性,还可能会感染这位19岁的少女。
如果你是一位有性经验的女性,现代医学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有可能已经感染了此种病毒。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事实上,大约75%有性经历的女性一生中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并且这种病毒也被证明和宫颈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据统计,99.8%的宫颈癌患者中可以检测到HPV,约80%的宫颈癌与4种类型的HPV感染有关。
在世界范围内,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为宫颈癌而去世,每年有27万女性死于此病,其中80%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已经成了全球女性的第二常见恶性肿瘤,而第一大常见恶性肿瘤是乳腺癌。
致命的病毒杀手
HPV是一个病毒家族的总称,家族内包含100余位成员,它们形态类似,均属小DNA双链病毒。这个病毒家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人和动物体内均有分布。人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携带有这种病毒,它们感染人体内两大类型的细胞,一是鳞状上皮细胞,二是黏膜细胞。而女性子宫颈处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连接处的上皮细胞,结构类似基底层细胞,非常容易感染病毒。在这个病毒家族中,有一些攻击力不够强的成员,比如HPV6、11、42、43和44等常引起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而那些攻击力极强的杀手,比如HPV16、18、31、35、39等则会在子宫颈部位兴风作浪,引起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最后发展成宫颈癌。其中最具攻击力的是HPV16和18型,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宫颈癌与它们的感染有关。
今年1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乳头瘤病毒学术会议及临床研讨会议上,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乔友林公布了一项最新完成的全国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85%的中国女性宫颈癌是由HPV16和18型所致,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事实上,虽然宫颈癌和HPV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并非所有感染了HPV的女性都会罹患宫颈癌。感染HPV的人群中,98%的女性可以自愈,剩下2%的人则有可能发生不同病理级别的病变。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感染者体内会逐渐产生免疫能力,在几个月到两年的时间内自动清除病毒,并且日后再也不会被此种类型的HPV感染。但是少数免疫机能比较弱的女性无法消除进入体内的HPV,它们在细胞内潜伏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便可以恢复活动,造成HPV持续感染,这个过程大约需要8~12年才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那么男人呢?如果病毒通过性传播,为何男性能够免遭毒手?清华大学医学院妇产中心主任曹泽毅说:“男性同样会被感染,只不过出现的症状不同,可能会出现良性生殖器疣等病症。”
世界第一支癌症疫苗
从某种程度而言,HPV并不可怕。从HPV发生病变到发展成宫颈癌,中间大约需要10多年或更长的时间,在它们漫长的潜伏期中,任意做一次妇科体检防癌筛查,都能够检查出宫颈的癌前病态。如果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治愈的几率是百分之百。
然而,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女性而言,由于缺乏医疗卫生条件,不要说防癌筛查,就是真正出现病变也往往错过了治愈的良机,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三级预防就是到医院看病,进行治疗;二级预防是筛查,检查有没有异常细胞;一级预防是疫苗,这样才能从源头根治。”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专家章文华说。
从最初的设想到临床试验成功,宫颈癌疫苗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HPV很狡猾,仅在人体内复制,无法在体外进行人工培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和癌症研究实验室主任伊恩·弗雷泽说,他是疫苗的研制者之一。自从科学家弄清楚宫颈癌的致病机理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91年,弗雷泽和一位华人同事周健终于在实验室合成出HPV16型病毒样颗粒,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独立在实验室合成此种颗粒。此后,研究者又陆续得到了其他型别的病毒样颗粒,在此基础上,HPV的预防性疫苗才算研制成功。
合成病毒样颗粒是一个极具智慧的想法。“在研发病毒样颗粒的一年时间内,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实验室中不断地重复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的过程,最终获得了成功。”弗雷泽说。
所谓的病毒样颗粒,指的是具有病毒的外壳(蛋白质),但内部不含DNA的“安全病毒”。这种病毒只具有一副张牙舞爪的吓人外形,却完全不具备攻城掠地的内在武功。弗雷泽的高级助理庞建宏博士戏称它为“稻草人”,像人一样能吓走麻雀,却又只不过是一堆稻草。
这种“稻草人”颗粒一旦进入体内,免疫系统会像遇见了真病毒一样对它做出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保护人体,并记住这个过程,日后一旦发现真正的病毒入侵,便能在第一时间将其消灭。
这种“稻草人”颗粒的蛋白质外壳能够引起人体的免疫应答,却又不含有病毒的DNA,不能在人体内复制,没有传染性,不会引发因为接种疫苗而导致的病毒感染,所以也就不具有致癌性,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HPV感染的效果。“这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预防性疫苗。”庞建宏说。
两种疫苗先后上市
目前,制药业巨头美国默沙东(Merck)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已经分别开发出以病毒样颗粒为基础的HPV基因工程疫苗,分别叫做Gardasil和Cervarix。“默沙东公司的疫苗除了能够预防宫颈癌,还含有针对导致生殖器疣的HPV6和11型,而葛兰素史克的疫苗则主要针对宫颈癌。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北亚地区疫苗部医学总监唐海文博士介绍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两家公司就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临床实验,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研究中心参与的多项全球研究评估了这两种疫苗对16~26岁女性的疗效,结果显示,对于注射前从未感染过疫苗所针对的HPV类型的女性,两种预防性疫苗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肌肉注射,疫苗能够诱导血液产生抗体并进入宫颈,这是病毒的感染部位,在这里的保护最有效。”德国伍兹堡大学学术教学医院施瓦茨教授说。
目前,大规模HPV疫苗试验以及2~5年的随访结果均表明,HPV疫苗能够很好地预防宫颈癌前的病变。尽管研究开展的时间长度不足以使病变发展为宫颈癌,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组已经认同对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最终能避免癌症的发生。
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Gardasil上市;2007年,澳大利亚也批准了Cervarix上市。目前,各国专家委员会推荐的疫苗接种目标人群为9~26岁的女性。尽管9~55岁的女性在接种后都能产生有力的免疫应答,但两种疫苗的研究结果均证实,青春期早期少女比15岁以上女性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强度更高。因此,进行全面常规免疫接种的最佳年龄是12岁左右。
选择疫苗:Yes or No
事实上,一旦有了性行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所以这种疫苗最适合尚未有过性经验的少女,因此获得了一个“处女疫苗”的戏称。正是因为疫苗所针对的人群年龄过小,所以在国外推广时曾在伦理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异议说这样做会让青春期少女在接种疫苗后更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享受性了。
在中国,10年前曾罹患过宫颈癌的曾女士和因宫颈病变正在就诊的李女士均表示,如果能够减少自己女儿在成年后所面临的风险,接种的好处不言而喻。曾女士说:“即便是不接种,也不可能减少年轻人的性行为,倒不如给他们更好的保护。”对于目前在美国市场上360美元3针的价格,来自河北农村的李女士说:“不贵。如果真的能够预防,我们农村人也愿意出这个钱。”
她是感同身受的,做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就要1000多元,再加上手术及其他费用,至少需要几万块钱。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给女儿注射这种疫苗的必要性并不是非常明显。一是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多数在30岁之后才会发病的宫颈癌和自己年幼的女儿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二是仅仅五六年的临床试验并不能让人信服,他们期望官方能够给出一个成熟的说法,包括免疫的期限以及副作用;三是如此之高的价格,如果不纳入国家免疫计划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虽然疫苗引发了众多争议,并且在中国推广也并非易事,但是除了带给世界震撼之外,它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将影响从西方世界带到东方。而这也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在实验室里研制一种疫苗,然后看着它被应用,并且在全球市场上销售。基于此,对宫颈癌疫苗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包括弗雷泽在内的科学家们继续充满热情地在实验室里研制治疗性疫苗,他们并不满足于预防,他们还期望将全世界被感染的女性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