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07-11-24
钦安殿,故宫中轴线上惟一的宗教建筑,其鎏金宝顶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表面的鎏金层已部分脱落,色泽变暗。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故宫博物院的能工巧匠们如何使它重现初时容颜。 钦安殿位于故宫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后添建垣墙,自成格局。殿内供奉玄天上帝,为道教场所。清朝皇帝每年元旦于殿前设供案,奉安神牌,拈香行礼。钦安殿的日常事务归由太监道士管理。 钦安殿主殿坐落于汉白玉单层须弥座基上,面南背北,面阔5间,进深3间,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月台前出丹陛(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钦安殿为重檐笔顶式建筑,屋顶覆黄琉璃瓦,屋顶正中央砌一琉璃须弥座,座上设一宝塔形铜胎鎏金宝顶,造型独特,端庄秀丽。钦安殿是故宫御花园最主要的建筑,同时也是紫禁城中保存最好的明代建筑。 2002年10月17日,故宫启动大修工程,钦安殿的修复也列入其中。2004年8月4日,钦安殿开始全面大修,内容包括更换大木构件和钦安殿宝顶的修复。 钦安殿宝顶由底座大圆盘、莲花座、宝瓶形主体、腰鼓形体、上圆盘、四链环莲花座、两条铜飘带、四根链条、小圆盘形器、大伞盖、葫芦形宝顶尖等13个构件组成,这些构件都曾经过通体鎏金加以装饰。但由于鎏金宝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表面的鎏金层已有部分脱落,整个宝顶色泽变暗。为了恢复宝顶原有的面貌,这次大修,决定为宝顶重新镀金。 电镀镀金技术显身手 钦安殿宝顶原先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鎏金技术,也称“火镀金”,将黄金镀到铜宝顶的表面,使宝顶看上去金光粲然,格外美丽。传统的鎏金技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金属加工技术,在中国的艺术品制作、建筑装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多年前,故宫东南角楼铜宝顶的修复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鎏金技术,为宝顶加饰黄金。但中国古代的鎏金技术,最主要的工艺是将切碎的金叶溶于金属汞(水银)中,形成白色膏泥状的金汞剂,然后用专用的工具将金汞剂涂抹在待镀器物的表面,用炭火烘烤加热镀件,使金汞剂中的水银受热蒸发,黄金便镀在了器物的表面。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镀在器物上的黄金层厚,可为复杂及形体不规则的器物镀金。但由于使用炭火烘烤金汞剂,镀件表面的汞蒸发,形成有毒的汞蒸汽,导致操作人员中毒,对人体带来危害。因此,出于对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考虑,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这种技术已不再使用,经过各方专家的论证,这次钦安殿宝顶镀金决定采用现代电镀镀金工艺完成。 在国外,已经有使用电镀镀金工艺修复历史文物的先例,比如美国加州议会大厦、长滩教堂的顶部,都采用了电镀镀金工艺修复完成。国外的很多雕塑品、圣像、珠宝工艺品、银制器皿、古玩以及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品等都是采用电镀镀金技术修复或制作完成的。 什么是电镀镀金?简单地说,电镀是用直流电,在溶液中进行电解反应,使镀件表面沉积上一层金属或合金层的过程。电镀时,镀层金属做阳极,待镀件做阴极,镀层金属的盐溶液做电解质溶液,通直流电进行电镀。利用这个原理,可以镀金、银、铜、锌、镉、镍等各种不同金属。而所谓电镀镀金则是根据镀件的电镀要求配制专用镀金液,在一定pH值和温度条件下,通过电化学反应,使镀金液的金离子逐渐转移到镀件表面上。由于黄金有耐高温、抗腐蚀、不易氧化、色泽美观的特性,因此,在高级工艺品及部分重要建筑物的突出部位往往会使用镀金技术,防止器物锈蚀、氧化、变色,增加器物的美感。 目前,电镀镀金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刷镀和槽镀两种。所谓刷镀,是指用一个同阳极连接并能够提供电解液(镀液)的电极刷(镀笔),在作为阴极的镀件上移动进行选择电镀的方法。从刷镀的内容和形式看,这是一种高速电镀,是一种选择部位进行的局部电镀,也是一种靠镀笔刷涂方式进行的电镀。刷镀技术还具有设备简单、工艺灵活、对工件材料适应性广、镀层细密、沉积速度快、综合力强等优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