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07-11-24
2007年9月15日,“2007杭州(中国)寻亲大会”在西子湖畔举行。抱着渺茫的希望,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亲者,在会场中面对面接触。这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寻亲大会。 就在今年7月,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失散人员的寻亲基因数据库在中科院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建立。也许,这能够成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寻亲者不需要再东奔西跑,只需要机器的自动比对,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亲人。 寻亲的故事 “现在,我们这批孤儿大部分已经四五十岁了,儿女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对找到自己兄弟姐妹的渴望也在日渐强烈。”来自上海的寻亲者王庚年对记者说。这位头发花白、上海口音的男子现年55岁,正在寻找小自己6岁的妹妹。1959年,因为家里养不起,一岁左右的妹妹被遗弃在了上海铁路医院。从27岁开始,王庚年就一直在寻找自己失散的妹妹,“找了刚好半辈子,还是没找到”。 王庚年的故事并非个案。寻亲的故事,大多起源于1960年左右的那场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在那个饥荒年月里,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无奈的父母遗弃于上海,随后转送各地,按这些父母的想法,孩子被大城市里好心人收养,就能吃饱了,胜于在家里挨饿。据保守估计,这批孤儿的人数有5万左右。 2007年5月的宜兴的寻亲大会上,每个孤儿拿着一张塑封的A4纸大小的资料纸,上面记录着自己的姓名、年龄(大部分人的这两项只能利用户口本上的记录),血型、特征(身上的胎记疤痕等)、其他线索(被遗弃到在何处,捡到时穿什么衣服等)。还贴着两张照片,一张小时候的,一张现在的。当然,“认亲,主要还是靠眼睛看,长得像不像,是不是自家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的于晓光向记者表示,“经过了50年,相貌、胎记、疤痕等表面特征的寻亲结果变得不可靠。只有DNA这个终生不变的标记是最科学、最准确的方法。”于晓光是寻亲基因库的主要负责人,他向笔者介绍,成立这个寻亲基因库正是由于“在中国,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历史原因形成的失散人群目前人数约有几十万”。 王庚年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寻亲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漫无目的地寻找亲人;90年代开始,媒体和民政部门开始关注失散人群,但因为线索太少,“茫茫人海中寻亲,仍然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而华大参与建立的寻亲库,也许能够作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寻亲者不需要再东奔西跑了,只需要通过机器自动比对,就能找到自己的亲人了。 2007年4月20日,华大方瑞与宜兴寻亲大会的筹办者吕顺芳女士联系,表达了希望为这些失散人群建立一个寻亲库的愿望。4月30日下午,于晓光与同事到达了宜兴,他们随身携带了取样用的物证袋、纱布和表格。5月1日的宜兴寻亲大会上,两人为中国的第一个寻亲基因库采集了400多份血样。 那么,寻亲基因库里都是些什么样的基因信息呢?于晓光的答案是四个字:“遗传标记”。 遗传标记 DNA是我们的遗传物质,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由A、C、G、T这4种核酸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代代相传,严格复制,一生不变。“除了同卵双胞胎,每个人的基因都各自不同,就像指纹一样。” 而寻亲基因库正是利用寻亲者基因里那些“足以区分每个人”的信息做成的一个数据库。它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收录寻亲者甲的DNA样本,样本分析所得的信息被录入到专门的数据库中,计算机系统就会把寻亲者甲的信息与数据库中每一个人的信息自动进行比对了,如果结果显示吻合,这个寻亲者就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然而,怎样来压缩人类那些长达30亿碱基的序列,让数据变得简洁又足以区分每个人呢?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11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