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07-09-25
2007年5月29日,太湖水面上漂起了一层厚厚的绿油油的泡沫,整个无锡市的城市供水系统也因为水源严重污染不得不暂时关闭。忽然之间,一种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微生物—蓝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蓝藻是如何形成“水华”的呢? 从一种古老的细菌开始 蓝藻,又叫“蓝绿藻”(blue-green algae),它是古老的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这类生物的细胞中都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然而,由于蓝藻在很多方面与细菌相似,微生物学家习惯把它们归为“细菌”,现在的大多数生物学家一般改称蓝藻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当然,蓝藻与真核藻类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关键的区别是它们的细胞结构—真核藻类具有成型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而蓝藻则不具有细胞核,属原核生物。从进化上来说,蓝藻比其他的真核藻类明显要古老得多。 除了没有细胞核,蓝藻细胞内也没有专门放置色素的色素体,它的色素被均匀地分散在细胞的原生质里。蓝藻仅含有一种形式的叶绿素—叶绿素a,它们都含有特征性的藻胆素(藻胆蛋白),这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藻胆素中的一类叫藻蓝蛋白,呈蓝色,与绿色的叶绿素a一起,使细胞呈现蓝绿色,这也是蓝绿藻得名的原因。然而,也有一些蓝藻含有藻红素,一种红色的藻胆素,因而它们的细胞呈现红色或棕色。藻胆蛋白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叶绿素仅能吸收光谱中一部分波长的光,而藻胆蛋白则可以帮助生物捕获更多的光。 蓝藻跟真核藻类一样都是光合自养生物,它们能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同时释放出氧气。在进化上,蓝藻远早于真核藻类,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产氧光养生物之一,据估计,在10亿年前地球生命萌芽的时期,地球的大气中充斥着甲烷之类的气体。当时的微生物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有部分如蓝藻般含有叶绿素的微生物开始产生氧气,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逐步从0提高到21%—也就是今天的水平。蓝藻在大气层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如此关键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所处的适宜的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拜蓝藻所赐了。 从蓝藻到人,经过了数十亿年。时至今日,自然环境演化这场大戏的主角终于变成了人类,人类在适应着自然,也在改变着自然,像蓝藻那个时候一样。不同于蓝藻当年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以破坏性居多。那些人类制造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养殖“肥水”等没有经过妥善地处理就排入了淡水湖泊,造成了湖泊中水体氮、磷含量过高,呈富营养化的状态。每年,春夏之交到夏秋交替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缺氧。蓝藻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蓝藻“水华”。蓝藻死亡后还会释放出毒素,污染水源,造成大量的水达不到饮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蓝藻在让人类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什么会发生“水华”?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会上浮,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蓝藻的细胞中具有气囊,这些气囊中的气体主要来自于细胞的代谢废气。细胞自身通过对气囊的调节可以调整浮力,从而调节细胞体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以寻求更好的光照和营养条件。具有气囊可能是蓝藻通常能成为优势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气囊让一部分蓝藻有了“自身”调节浮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它们向着更好的光源和营养运动。 营养因素,是蓝藻水华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充足的养分和氮磷营养物的比例会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种群的组成。早在1983年,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一项通过对17个湖泊在生长旺季对水质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当水中总氮和总磷的比例小于29时,可以形成水华的蓝藻会占优势。氮磷比例29,听上去是一个那么完美的结果,照这么看,只要控制这个无机盐的比例,至少足以略微抑制一下蓝藻暴发的强度了。但就在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对上面的结论进行了质疑:较低的氮磷比例不一定是蓝藻形成水华的条件,更有可能是水华产生的结果。这样,水华产生的营养条件又变成了一个谜。 当然,在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里面,很容易受到风力作用的推动,在表层形成一个混合层,一般认为,这个混合层里营养物质都是均匀的。此时营养就不再是它们生长的竞争目标,或者,光更容易成为它们的限制因素,所以它们要上浮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光源。 根据荷兰的某个研究团队开展的以竞争作为选择因子的研究,每种藻类都有一个临界光强,当有效光强低于这个临界值时,藻类便不能正常生长而被淘汰。若有效光强持续降低,临界光强最低的藻类通常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幸存者。所以具有较低临界光强的藻类在光限制时,更有能力倾向于成为优势种。在他们用做研究对象的两种蓝藻(束丝藻和微囊藻)和一种绿藻(栅藻)中,微囊藻和束丝藻的临界光强都比栅藻的低,在与栅藻的混合培养中,它们分别都占优势。 蓝藻水华的暴发就是瞬间的事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研究员认为,蓝藻水华的出现,从表观现象上看确实是瞬时的“暴发”,但是其本质上却存在一个逐渐发展与形成过程,是水体中藻类生物量的逐渐增加,是可以预测的过程,暴发的前提是水体中已经存在较大的藻类生物量。 关于蓝藻水华形成的机理如何呢?目前还没有能广泛认可的统一说法。但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水华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生态过程,因此必定存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指示因子,找到了这些因子就可以对水华进行预警,从而更好地避免水华的发生了。 如何防治“水华”?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8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