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结构非常像一只煮熟的鸡蛋。中心蛋黄部分相当于“地核”,蛋白部分相当于“地幔”,蛋壳部分则相当于“地壳”。
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一直到中国的东北部地区,地下有一个宽度约1000千米、厚度在100千米以上的巨大的寒冷岩石块,总长度超过了1000千米。如果仍然用鸡蛋作比喻的话,它就好比嵌埋在蛋白里的一粒小石子。
这种巨大的岩石块就叫做巨石体(megalith)。这个名称源自意思为“巨大岩石圈”的英语词megalithosphere。例如在日本小笠原海沟等地方,就有向地下俯冲的太平洋板块暂时滞留在地下600~700千米处的一块巨石体。
日本在2006年上映的重新拍摄的电影《日本沉没》,表现的就是这一巨石体突然向地球深部坍塌所产生的影响,电影中假定那将导致整个日本沉没到海里。
电影中表现的日本沉没自然是一种虚构,不过,巨石体却是真实存在的。根据截至2006年的研究结果,现在已经清楚,地球上早期形成的那些巨石体的确曾经向地球深部坍塌过,而且也引起过全球规模的巨大变动。
滞留在地下660千米的构造板块
地球的结构实际上比本文开头所介绍的要复杂一些,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也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主要是由铁以及其他金属组成的,地幔和地壳则都是由岩石所组成。地幔要占到地球体积的80%。
巨石体聚集在地下600~700千米的深度,相当于在上地幔和下地幔的交界处。据推测,上地幔和下地幔都是由硅酸盐矿物质所组成。下地幔受到超高压的作用,其中的物质虽然与上地幔中的相同,但晶体结构不同,密度也不相同。巨石体的密度要比下地幔物质的密度小,位于下地幔的上方。
以前的研究早就知道,地幔中有非常缓慢的对流。这种对流的表层(地壳全部和地幔的最上层)就是“构造板块”。
现在已经知道,地球表层有十几块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在有的地方发生碰撞,在有的地方出现分离,在有的地方则进行交错。在发生碰撞的地方,就形成比如说喜马拉雅那样的高山,交错就形成像日本海沟那样的深壑。
海沟是构造板块向地球深部俯冲的地点。例如在太平洋,从南美海域延伸过来的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与承载着欧亚大陆的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并插入后者的下方。这种插入地球深部的板块叫做“板片”(slab)。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