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07-04-16
2006.8.12,星期六,晴, 发掘(布冬呼噜斯泰) 从M1撤离的人员全部安排到新开工的M3地点清理浮土,希望能够抢救性地采集一些保存尚好的骨骼,同时也期望在风化层的下面会有新的发现。目前进行工作的所有地点都属于地表风化层中的抢救性发掘,能够取得多大进展尚不得而知。 在一片低洼平坦的地区,顺着暴露地表的层面有大量大型骨骼出露。由于长期的风化,骨骼的表面已经被强烈的风沙打磨得非常粗糙。那些1米多长的肢骨的骨密质部分已经消失,仅仅残留早已被石化了的骨松质部分。那一块块骨腔中充满矿物的大块骨骼,稍不留意就会从人们的眼前滑过,当作戈壁滩上风化了的片麻岩或者花岗岩大砾石。这里遍地风化破碎的大型恐龙骨骼,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性发掘,这些记录地球生命进化的重要实证在未来很短时间内,就将消失在戈壁的狂风和烈日中,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在这里选择了两个地点:M4和M6,前一个地点出露一块巨大的胫骨,周边还有一些其他骨骼,而且有大量胃石出露;后一个地点似乎像个头骨的部分残留。 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化的确相当严重,坚硬的岩石表面都覆盖了一层数十厘米厚的风化土层,而且风化剥蚀的速度很快。2004年我们在这里进行考察时,出露的化石并不是很多,可是仅仅两年之后,就有大量的化石出露,尤其让人吃惊的是遍地散落的龟化石碎片。在每一个小山包的两侧或者四周的斜坡上,都可以看到顺着斜坡散落的一块块龟板,每一处散落的地方,都代表一个完整龟化石的残留。 2006.8.13,星期日,晴,发掘(布冬呼噜斯泰) M0地点的化石骨骼紧密而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很难从中间把他们分开,因此,这一地点用套箱来取是最佳选择。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如只剩下破碎的木板、汽车不能开近地点、套箱体积太大无法装车等等而不得不放弃,只能选择从中间依次分开用石膏打包来取,这样势必对化石造成一定的损坏。 我们慢慢清理M5地点的风化土层,在大约两米的范围内,可以看到同一层有多个化石露头,而且有牙齿出露,据此判断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点,很可能保存一具比较完整的禽龙骨架。 在对M4出露地表的化石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有大量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胃石出现,显示这里是一些大型食植性恐龙的埋藏。事实上,一些食植性恐龙往往会吃进去一些石头,来帮助它们消化植物纤维,就像现生鸟类的沙囔一样。食植性恐龙的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小型的如鹦鹉嘴龙和棱齿龙等,其胃石很小,就像黄豆粒大小或者更小;而大型的如禽龙和鸭嘴龙等,它们的胃石就很大,直径甚至可以达到10多厘米。胃石与戈壁滩上的砾石和鹅卵石等河流搬运沉积的砾石有明显的区别,仅以这次发现的胃石为例,我们可以很容易区分它们:首先,胃石和恐龙化石共生,一起埋藏在弱水动力条件形成的页岩和泥岩中,在形成这些岩石的低能环境下,不可能搬运沉积这么大的砾石,也就是说,像胃石这么大小的砾石需要高能的水动力搬运,不可能和页岩、泥岩等低能环境的沉积在一起,因此,它们一定是特殊成因的。其次,与在长期烈日暴晒和风沙打磨下的戈壁砾石相比,它们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戈壁砾石棱角状,表面有一层黑色的沙漠漆,很多都成为干旱的戈壁沙漠特有风棱石,而恐龙的胃石却往往呈新鲜的灰白色,表面光滑,棱角处都被磨圆。第三,胃石的球度一般相对较差,但磨圆度却很高,而具有这样高磨圆度的河流成因的砾石,就必须要有长距离的河床滚动搬运,这种搬运形式必然导致其球度也很高。恐龙不仅吃进去棱角状的砾石,而且选择抗磨蚀的往往是石英质成分的砾石,有了这样的胃石,它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各种植物,成功地利用那些坚硬耐磨蚀的棱角状胃石来快速有效地研磨植物纤维,帮助它们消化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恐龙应该是非常聪明的动物。 胃石大部分是由石英岩组成,非常抗风化,因此,在这一地区,我们还可以根据胃石的出露和堆积寻找到恐龙化石的准确埋藏地点。 明天,又有5位志愿者要离开营地返回学校,央视的两位记者也将结束野外拍摄任务一同返回酒泉,同时我们又要迎来两位新队员。这是第二批队员离开戈壁,注定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营地上点起熊熊燃烧的篝火为他们送行,歌声笑声在月光如银的戈壁夜空久久回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