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的古剑中外闻名,而且在古剑的剑格上最早出现镶嵌宝(玉)石和玻璃。逐步揭开这些镶嵌物的质地和来源,对考证先秦时期剑饰的工艺、中外文化
和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吴、越王的青铜古剑
中国古代制剑之事出现甚早,《皇帝本纪》、《管子·地数篇》和《史记》中皆有记载黄帝作剑传夏禹,蚩尤造剑等事。这种起始于原史时期(protohistory)之事皆以传说为主。到商、周之际,短剑在中国北方已有不少出土。著名的如内蒙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短剑,剑长为24.6厘米,刃部20厘米长,时间在夏代中、晚期或商代的早期。后续的有李家崖文化(山西省石楼县,陕西省绥德县)的短剑等。在商周时期以车战为主流的作战方式,装有长柄适于钩杀的青铜戈、矛作为主要武器。长体刀发源于黄河两岸、陕北、晋西北,也发现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
从西周至春秋,步兵和骑兵相继兴起,青铜剑逐步代替青铜戈。扁茎柳叶形短剑作为护身器大量出土于关中西部,如宝鸡国墓地。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西)出土的东周铜剑近百余件,已有专门的文献讨论它们的剑形以及渊源。
吴越出名剑,在《国语》、《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皆有记载。如《庄子·刻意篇》:“夫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即使用也于心不忍,可见其珍贵。《考工记》:“燕之角,刑之于,盼胡三褂,吴粤(越)之金锡,以材之美也,”可见吴越地区的铸剑技术已超过中原诸国,制剑的技术和风气已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自北向南传播。历代的吴、越国王皆请名师制作名剑作为珍贵的礼器,作为佩带,以显示身份。因此,就有越国人欧冶子以及吴国人干将、莫邪制剑的故事。
吴越铜剑铸造精良,为世人视为珍宝。解放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出土了铸有吴王、越王名号的青铜剑。目前约有吴国世系的青铜剑17把,如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铜剑、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王太子姑发铜剑、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闾阖的佩剑以及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的吴王夫差青铜矛等。出土的越国世系越王剑25把,其中越王勾践剑1件,越王州勾(勾践玄孙)剑13件,越王者旨於赐(勾践之子)青铜剑8件。
吴、越王剑大都出土于楚墓,所谓“越剑楚出”。这主要由于战国时期楚国先后灭了吴国和越国,作为战利品,楚王分赠与所属重臣,作为珍贵之物用于葬礼。
吴、越王青铜古剑上的剑饰
吴、越王青铜剑上的剑饰主要是剑格部位的镶嵌物。剑格位于剑身与剑柄之间。因为距今已2400多年,上述大部分吴王和越王的青铜古剑皆已锈蚀和破损,剑格上的镶嵌物大部分已脱落。据报道,出土于河南辉县的吴王夫差(公元前498~前473年在位)剑的剑格上有3块蓝色玻璃;出土于安徽寿县的吴王夫差剑的剑格饰简化兽纹,并镶有绿松石,剑长58.9厘米,腹部有“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有”两行10字。
目前最为完整的是湖北江陵望山M-1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该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上布满黑色菱形花纹,剑格向外突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现只存两颗,背面镶嵌绿松石。靠近剑格处刻上鸟篆铭文“越王勾践(鸠浅)自作剑用”,该剑已属国家特级文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一把从境外抢救回来的越王者旨於赐铜剑,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剑保存极佳,完整无损,毫无锈蚀。剑全长52.4厘米,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戍(越)王戍(越)王”、“者旨於赐”,字口间镶嵌有绿松石,现部分脱落。另一古剑出土于湖北江陵官坪9号楚墓。剑格铸有阳文鸟书“越王者旨於赐”,字间皆嵌以绿松石。
河南省博物馆所藏甫王铜剑出土于河南固始,错金“越王”铜剑出土于淮阳,两剑皆属春秋时代,并皆镶嵌绿松石。
综上所述,吴越王的青铜古剑上剑格所镶嵌大部分为绿松石,小部分为玻璃,当时皆属珍稀之物,但未发现镶嵌其他的宝(玉)石。
其他还有春秋时期的古铁剑,如出土于宝鸡益门的金柄铁剑,其剑柄镶嵌绿松石和琉璃,出土于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的玉柄铜芯铁剑,在铜芯与铁剑身结合处镶嵌有绿松石。
中国古代镶嵌玻璃和玻璃珠的起源
近5年多来,笔者作为既是中国古玻璃研究的热心者又是业余爱好者,在古稀之年分出一部分时间会聚国内有关古玻璃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系统发展。在《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一书中,已综合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古代玻璃遗物的形制、纹饰、历史、质地、化学成分和结构,在附录中提供了500多处中国古代玻璃出土文物简编和500多个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汇编。对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境内古代玻璃制品的来源有三个方面:玻璃制造技术来自本土,应用当地的原料制成的玻璃物品;引用外来的玻璃制造技术和应用当地的原料制成的玻璃物品;玻璃器皿是由国外引进的。中国“内地”和“西域”地区古代玻璃的来源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内地”(Inner China)主要指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而“西域”(West Region)指西北地区,主要为新疆地区。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