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90华诞。为庆祝这一盛事,团中央授予中国地质博物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并举行了揭牌仪式。一场名为“与中国地质事业同行——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90周年巡礼”的专题展览开幕了,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走过的风雨90年。在博物馆北侧广场,矗立起一座巨型山东龙雕塑,预示着中国地质博物馆这条苍龙焕发出勃勃生机。
悠久的历史
中国地质博物馆诞生于中国近代科学发端之初,是中国人自己创建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之后的中国地质博物馆走过民主共和时代,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倾听过解放战争的炮声,迎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曙光。建国后,中国地质博物馆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经过多方筹备,1959年10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大楼建成,自那时起,中国地质博物馆就在西四定居下来。其后的博物馆经过数次改造,成为一个向人民展示地质事业辉煌业绩和我国丰富矿产资源的窗口。
中国地质博物馆凝聚着许多地质前辈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贾兰坡、高振西……这些先驱们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为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今天,就没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辉煌。
丰富的馆藏
经过9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建、修缮,中国地质博物馆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拥有20多万件珍贵地质标本,4500平方米的展陈大厅。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齐全,展出的上万件标本中,有岩石、矿物、宝石、古生物、矿产资源等。其中不乏一些国宝级的精品标本,如重达3.5吨的国内最大的水晶单晶体—“水晶王”,精美如花的巨型方解石、萤石矿物标本,闻名国内外的中华龙鸟、尾羽鸟化石标本,产自辽宁的东方神州龙化石标本,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鸭嘴巨型龙山东龙化石标本等等。今天的博物馆正敞开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珍贵的地质标本,使馆藏标本不断跃升到新的水平。
崭新的面貌
2000年开始,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了全面修缮工程,这不仅是博物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也是博物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经过改造的博物馆焕然一新,与西侧的国土资源部大楼相呼应,构成西四最令人瞩目的一座建筑群。经过改造的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新的科技手段,最精美的标本,最热情的服务,将博物馆从内到外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展区由5个展厅组成,分别是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和国土资源厅。
地球厅
这是一个以地学基础知识为主的地质科普教育展厅,进门一眼看到的是巨大的旋转的地球模型,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神秘的地球之旅中来。这个厅的主题是动力,即改变地球面貌的动力作用。展厅东侧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有板块运动、断裂褶皱、火山、地震等地质事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将北京怀柔县九渡河乡路旁的大型平卧褶皱地质构造搬进了展厅,景象逼真,规模壮观,中小学生不需进山,地质现象就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另外还配有各种火山岩标本,有火山熔岩、柱状玄武岩、火山弹、火山绳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了山脉和高原,使得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展厅西侧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也就是风和水流的风化剥蚀作用。引人注目的是河北桑干河畔第四纪地层标准剖面,即泥河湾地区小长梁剖面,从砾石、小砾石至粗砂、细砂、粉砂的沉积韵律层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犹如在野外一般,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设计揭示了外动力作用削平高山、填充深壑的本质。展厅中央是地球放映厅,通过视频影像向观众介绍地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