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召集全球天文学家齐聚布拉格。这次第26届IAU代表大会在8月24日出现高潮—全世界都在关注会场中的几百位科学家的“民主”投票。最终,太阳系九大行星成了“八颗”—冥王星被赶下了台!为了还冥王星一个“面子”,本次大会还创造了“矮行星”这个概念收留它。这个新“家庭”还收留了各种“江湖人士”,有前小行星谷神星、前卫星卡戎星以及还没有户口的2003 UB313。
此前,冥王星就是“大行星”中“特立独行”的成员。它离太阳最远(距日平均距离约为40个日地距离),质量最小(质量约为地球的0.0023倍,比月球还小),轨道是扁长椭圆,且不与其它行星的轨道在相同平面上。
1930年,美国天文爱好者汤博发现了冥王星。由于最开始的估算错误,冥王星最初被认为比地球还大几倍,轰轰烈烈地坐上了大行星的第九把交椅。此后,随着观测水平的提高,冥王星开始“急速缩小”。有好事者作出了不同时期内科学家估算冥王星质量的曲线图—一条随时间急剧衰减的曲线—按照这个调侃性的推算,冥王星将在1980年“消失”。虽然,冥王星不可能消失,但是,它的存在却极大地挑战了科学家的智慧。在忍受了76年之后,天文学家才决定“反击”。
反击的导火索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在2005年宣布发现的一颗新天体(2003 UB313),它的体积可能是冥王星1.56倍。2003 UB313不仅夺走了冥王星“最大的海王外天体”的宝座,而且,此时,冥王星是否有资格和其他大行星比肩的问题变得不能回避了。如果冥王星算作“大行星”,那么2003 UB313也必须陈立就列。不过,这种思路带来的麻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