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球约3亿千米的远方,是超出想象的布满岩石的世界
2005年11月26日,探测器“隼鸟”成功着陆小行星“丝川”,并发射金属球采集了小行星岩石碎片。一部分探测成果在11月接连发表。在使用可见光多波长照相机拍摄的图像中可看到在“丝川”的表面尽是块状岩石。本文将以这些图像为中心介绍这次科考成果。
历时一个半月的观测取得大量数据
一面精密控制着轨道一面观测小行星的全部表面
隼鸟在2005年9月12日接近了丝川。在距离以每秒30千米公转的丝川约20千米处(在“隼鸟”项目中称为“开门位置”),与丝川保持相对静止(会合)。从这一天一直到10月底,进行了精密的科学观测。
从9月12日到26日,隼鸟一面静止在“开门位置”一面进行观测。其后在27~29日又继续逼近丝川,30日到达距离丝川约7千米的地点(在“隼鸟”项目中称为“目的位置”),从10月1日到7日一直在目的位置进行观测。然后一直到10月28日,在丝川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继续观测。因此,不仅在丝川的赤道附近,也对其南北极的方向作了观测。
在一边会合一边观测时,必须有精密的轨道控制。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因为丝川的重力或太阳光的压力而导致隼鸟的位置偏离。简单计算一下,假设每秒偏离1厘米,1天(24小时=86400秒)就要偏离864米了。所以要停留在大小500米左右的丝川上空几千米处,精密控制是绝不可少的。
由于一边精密控制一边观测,得以详尽地探明了丝川的形状。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丝川的大小及自转周期、自转的方向等。利用隼鸟贴近观测,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到这些值。
现在知道,丝川的大小是540×270×210米,体积是0.018立方千米。丝川的自转轴基本与黄道面垂直,周期大约为12.1小时,自转的方向与地球相反。黄道面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