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大获成功,天文学家到底得到了什么?我们对彗星的认知有何进展?在撞击两周之后、坦佩尔-1彗星重归平静之时,《科学世界》记者连线“深度撞击”的直接参与者、一线观测者以及著名行星科学家,试图勾勒出这惊天一击带来的新视野。
情况有点像是烈日炙烤之下的夏威夷海滩。你踩在沙滩表面,感觉沙子是滚烫的;但当你把沙滩的表面挖开,就会找到丝丝阴凉。一颗彗星从太阳系的外围游走进来,越来越强烈的太阳光把彗星的表面加热,如果你想看一看它内部的情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的表面敲开,让它的内部物质暴露出来。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执导的“太空大片”—“深度撞击”—如期上演。一个质量大约为360千克的撞击器结结实实地撞在了坦佩尔-1彗星上,撞击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相比之下,紧随伦敦申奥成功发生的连环恐怖爆炸所释放出的总能量大约仅有5千克TNT当量。
天文学家希望利用这次撞击来敲开彗星的表面,看一看它内部物质的状况。类似的做法以前仅仅出现在科幻小说中。1968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写下了他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奥德赛》。小说中,两名宇航员在去往木星的途中遇到了小行星,他们向小行星发射出一个金属球。“发射出去的小金属球以陨星般的速度到达了小行星,太空中出现了一股短促的炽烈气流。这时候,宇宙飞船上的仪器记录了这一瞬息即逝的光谱,地球上的专家们将对这些光谱进行分析。人类将第一次认识到一颗小行星外壳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