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乐器中,有一个小小的部件,发挥着产生“音符”的大作用,它就是琴桥。它的任务是把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音箱,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则“狼”就会来了。
乐器的工作原理在于两个振荡器的耦合,一个起着声源的作用,另一个起着共鸣器的作用;或者说前一个是产生压力波的作用,而后一个是放大器的作用。弦乐器就是典型代表,比如吉他、竖琴、钢琴、小提琴……通过用琴弓摩擦、弹拨或打击,琴弦就会产生振动,不过,在琴弦周围产生很小的压力波,只能使很少部分空气振动起来。琴弦开始振动后,通过一个支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琴桥,振动才能传递到音箱。音箱与琴弦相耦合,并与琴弦的振动发生共鸣,音箱为空气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它可以鼓动起大量的空气,并且产生可以远距离传播的强压力波。在这个振荡器组成的系统中,一个关键的部件就是琴桥,它具有相当特殊的物理性能。制作琴桥本身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复杂程度决不亚于乐器的其他部分。下面我们就来看个究竟。
琴桥与音符
琴桥要把琴弦产生的振动能量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音箱。波在琴弦上传播,到达琴弦端头就会反射回来。这样,正、反两个方向相反的波互相叠加,就会产生驻波。琴弦要以驻波的形式振动,琴弦的实际振动是由所有可能的振动模式的总和形成的,即多种驻波的总和。如果琴桥在把琴弦的振动能量传给音箱的过程中过于迅速的话,我们就说它像一扇敞开的门,琴弦的振动就没有时间形成驻波,因为琴桥迅速“清空”了琴弦的振动能量。反之,如果琴桥在传递振动能量的过程中过于迟缓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振动能量都会被反射回琴弦,音箱就几乎没有用了。因此,需要有一个制造得非常考究的琴桥,如图1那样,要有一个适当的阻抗(特别是一种分级阻抗,对琴弦的阻抗低,对音箱的阻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