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壁上修建寺院是为了再次在大地的内部找到神性。印度阿旃陀和艾洛拉的两处庞大建筑正是为此目的而修建的,这里有三种不同的宗教共存。那些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壁画和雕塑都是印度艺术的瑰宝。
这一切都始于一次猎虎行动。1819年,英国士兵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进入位于瓦戈拉(Waghora)河口密林深处的一片洼地,这条河就流淌在印度的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上。几位驯兽师坚持说看到有猫科动物进到一个洞穴中,但是当史密斯探入到洞穴中时,火把照亮的一切把他惊呆了。
洞穴的四壁、顶部和地面都布满了成千上万幅色彩缤纷的画像,被遗忘了几百年的阿旃陀(Ajanta)遗址终于重见天日。“这是印度绘画中的西斯廷教堂!”罗马大学中亚建筑与艺术史讲师阿尔坎杰拉·桑托罗(Arcangela Santoro)这样评价道,“它们是出自登峰造极的艺术家之手的旷世杰作。”这是一部介绍佛教史的大型“画册”。据考古学家考证,此处原是一座寺院,大约建立于公元2~7世纪末之间。
在岩石上人工开凿约30座石洞需要成千上万的石匠、建筑师和雕刻家的参与。从寺院建成之日起,这里就有至少200名僧侣长期居住。但这些僧侣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呢?“就隐居生活而言,岩洞是最佳的栖居场所,这是有哲学理论依据的。在印度的传统思想中,山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意大利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的考古部主任劳拉·朱里亚诺(Laura Giuliano)解释说,“它代表着宇宙的中心,大山里的洞穴则是它的脏腑,也是大地的子宫,在这里才有可能反省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佛教徒而言,这里是绝好的精神空间,也是人的再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