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相信,人的本质基本上是一样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出现“性相近,习相远”的状况,只是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才导致人的脾气、性情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并且相信在一定的环境下就能塑造出完美的人。
后来人们发现,不但人的生物学特征是父母遗传的,人的许多性情和情感等社会学特征也是遗传得来的。人们普遍认为,多愁善感的母亲,其子女往往也多愁善感;脾气暴躁的父亲,子女往往也脾气不好。这一点,只要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从经验和统计学意义上似乎不难得到确认。
现代生物学表明,人类许多生理反应是长期进化而来的,并一代一代遗传下去,构成人的基本的本能反应。但这些反应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强烈,有的平缓,加上也许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生理反应,使人类有了各种各样的性格、情绪和情感。人类的身体要应付外界的和内心心理的双重刺激,因而人的生理反应会更加强烈和持久。虽然人类生活因此而丰富多彩,但有时也会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不能自拔,以致伤及身体。
分子生物学更是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试图阐明人类不同性格和情感的生物遗传特征。例如,面对感情挫折,有人泰然处之,有人彷徨失措。唐吉诃德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失败都不沮丧气馁,但奥菲丽亚却受不了哈姆雷特对她感情的折磨而投水自杀。有科学家认为,各人对待挫折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受基因的影响。科学家对5-羟色胺(5HTT)转运基因(也叫SLC6A4基因)进行了研究,它编码5-羟色胺转运蛋白,这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调控蛋白。5-HTT基因有长、短两种形式,每个人都携带两份5-HTT基因拷贝,长短组合因人而异,可以是长-长,短-短,或者长-短组合。长-长组合显示出比较坚强的性格,而短-短组合则比较脆弱,在同样的环境下更易患抑郁症。
另一个例子是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认为,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取向方面的同性恋。这说明基因参与了人的性情和情感的塑造。
据说,科学家还发现了什么“聪明基因”、“自杀基因”、“性欲基因”、“移情基因”等等。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各自特定的基因,而基因又决定着人体所有蛋白质的生产,因而正如基因决定人的体貌特征一样,也决定人的生理反应特征,因为人体生理反应也是由各种蛋白质的活动体现的。当然,分析还原的方法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更何况人是社会性动物,并且具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其性格、性情和行为方式要打上社会的烙印,但基因分析以及人的生理反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性情及行为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多数科学家都承认,人类性格和情感是遗传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先天本能的作用,有后天经教育和训练获得的。但一般认为,先天是主要的,后天获得比较难,而且年龄越大就越难。同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要改变起来更是不易。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去改变你的妻子(或丈夫)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性格有保持特定取向的特征。从另一方面来说,人要控制自己也是非常难的事情,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社会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建的一种关系,反过来,它也成为对人的一种束缚。无论法律条文还是道德规范,都是“平均”了统治层或者多数人的意志,强调的是人的共性或叫同一性,同时也就成为限制人的本能、抹平人的个性的杀手。
既然人们难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又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也是人的本能),那么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人活着不是天生要受苦的,人要追求快乐,在冲突严重时,就必须要调整心态,学会放松自己,比如养成一种有利于身心放松的习惯。
社会对“合情”的违规也要更宽容。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科学给我们揭示了人有着基本的本能,也有多样性的基础,并能促进社会对个性的宽容。宽容、多样的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每个人享受快乐的权利,保护个人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