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天才?我们何时、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天赋”?是否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评测一幅作品的价值?莎士比亚或是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的成就是天赋所赐还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如何才能发掘自己的创造才能?
一位经济学家跟艺术与文学能有何牵连?当我穿过芝加哥大学校园时,这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中盘旋。在那里,我将要对大卫·格兰森(David Galenson)进行一次访谈,他是该校社会科学与经济系的教授,同时也是一项创新性研究—“测定艺术价值—艺术史上的一次科学革命”的创始人。电梯升上了大楼顶层,门开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放式的空间,在楼层的中心满是高至屋顶的巨大卡片柜。学生和教授们快速而安静地在其间来回穿行。到处弥漫着一种紧张有序的气氛,在这种氛围背后传来的是打印机的嗡嗡声。
我要找的办公室位于这层的一个角落,在深色木门和英式镶嵌玻璃的后面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到处是成堆的书籍—桌子上,书架上,甚至高高摞在写字台的边缘,看起来摇摇欲坠。在这些摇摇欲坠的书垛后面,我看到了面带微笑的大卫·格兰森教授。
他似乎对自己工作室里的凌乱早就习以为常,看到我之后,他平静地给正在阅读的书页做了个记号,看了一下旁边黑板上的那些图解和公式,然后腾出了在他坐椅旁边的惟一一把椅子,并将写字台上的一摞书挪到了地板上。“那么……?”他问这话时略带狡黠的微笑。我接过他的问话,开始了这次访谈:“给我讲讲您的故事吧。”
“这个想法最初始于6年前。我当时正在翻阅一些艺术家的资料,并开始思考那些艺术大师的生活历程。为什么一些艺术家拿出他们的第一件作品就一举成名,而另外一些人却在职业生涯的最后才创作出杰作?可不可能从数学的角度找到或者建立一个法则,以测定人们的‘天赋’是否只能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年龄范围之内?如果这种法则存在,它是否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文学或是经济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