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自然形成了以年为周期的周而复始的劳作。在农耕时代,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则是农闲, ,祭祖拜神,休整疲惫的身心,期盼新的开始,所以,一般历法都把一年的起始放在了冬天。如今,我们许多人一年忙到头,已经对四季更替失去敏感,但习惯上还是把年作为周期来调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年还是要过的。从旧的一年过到新的一年,相信会有变化,相信会有希望,相信日子会更好。
值此新旧交替之际,我们杂志也做了一些调整,希望读者满意,也衷心地感谢热心读者多年来对我们的不弃、支持和鼓励。同时,杂志社的全体员工祝福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舒心快乐!
说到过年,现今在中国有两个年:元旦和春节,一前一后,相差两个月之内。元旦是公历一年的起始,公历是我们现在施行的历法,行政年度是按此执行的;而春节是中国农历一年的起始,农历的实际意义现在已越来越淡了,春节也只是一种习俗的保留了。
公历也称太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7000年前他们观察到,一旦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升起,尼罗河不久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是7月的一天,不是在冬季。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实际上,人们根据昼夜交替(地球自转)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四季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所表征的时间长度是不可通约的,即不是整数倍的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上述原因,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分别有不同的侧重。
太阳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本周期,考虑到月亮一年中约有12次多圆缺周期,一年中就安排了12个月,365(或366)天就在这12个月里分配,规则非常简单。现在的公历于罗马帝国时期基本定型,称儒略历,罗马教皇于1582年最后修订为格雷果里历。太阳历与地球气候变化有较为精确的对应关系,因为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是太阳,因而对农耕来说非常方便。按理说,一个太阳回归年中有四个关键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可以选择其中一点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便选择冬天的话,也应是冬至,这一天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现行的公历选择3月21 日为春分点来调整其他的时间,似乎没什么太多的道理,就如同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把8月改成31天一样。也许春天更重要,因为这是播种的季节;也许是因为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气候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气候与太阳的关系有一个滞后的时间。这都是历史形成的,并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时帝王一道命令就可改历,现今可没那么容易了。
我国现今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农历几乎严格对应月亮的盈亏圆缺,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定为初一,12个月为一年,月初时间是推算出来的,不像公历那样人为地安排,但要安插闰月调和与回归年的差异。这样一年的天数就难确定了,而且与气候变化没有好的对应关系,所以必须加入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时。
农历看似很严谨,少有人为因素,但规则极为繁杂,非有专人不能制订。反过来,公历规则却极为简单,稍为留心谁都可以制历。这也许是东方与西方不同的一个例子,就如同我们的象形文字一样。
中国是在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宣布,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公历。民国时期曾下令废除农历,但由于民间的抵制而不了了之。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中化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法,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初一定为春节。为了欢度春节,农历依旧会继续使用,不知会到何时。
年初虽然还是隆冬,不过春天已经不远了。